连江县中心城区便利店

请问《南都娱乐周刊》发行区域是哪些城市?

发行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以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为主,辅之以重点二线城市。渠道选择上,以机场、地铁、便利店、中心城区书报亭、书店等高端人群集中活动的场所为主。

在宜昌开间二十四小时便利店如何?

宜昌的夜生活还不算很发达的,大多数便利店都没24小时营业,这就说明问题了

广州有几个区?市区是哪几个

广州
1.地理区位 广州——广东省的省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中G南方地区最大的海滨城市。
广州位于东经113°17',北纬23°8',地处中G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G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州属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中G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广州市中心穿流而过。
2.四季气候
广州地处亚热带,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0-22℃,最低温度0℃左右,最高温度38℃,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背山面海,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花城”广州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年均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7%。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8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至12月气温适中,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3.面积、行政区划和人口
广州市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辖10区面积为3718.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0.02%;2个县级市面积为3715.9平方公里,占49.98%。
2005年,经国务院民政部批准,原广州市10区2市:越秀区、东山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芳村区、花都区、番禺区,以及从化市、增城市两个县级市,其中越秀区、东山区合并为越秀区;荔湾区、芳村区合并为南沙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改为萝岗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改为南沙区。
新广州10区2市: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萝岗区、南沙区,以及从化市、增城市两个县级市。广州市常住户口人数约为720万。
4.历史文化
广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名胜古迹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镇海楼、六榕寺、南海神庙、五仙观、怀圣寺、陈家祠、圣心堂、三元宫等,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广州,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
5.对外交往史
广州有着悠久的对外交往史。在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6-公元220年),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与海外交往频繁。中G的丝织品、瓷器、铁器、铜钱、纸张、金银等以广州为起航站运往海外,换回珠宝、香药、象牙、犀角等,广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著名的贸易大港。到了元代(约公元1206-1368年),世界上同广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与地区有140多个。到了明代(约公元1368-1644年),广州便有了“出口商品交易会”。到了清朝(1757年),有一段时期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交往更加频繁,当时著名的“十三行”就是专门分工做对外贸易的洋行。对外通商的繁荣也促进了广州与海外的文化交流。
6.国际友好城市
自改革开放(1979年)以来,广州与世界14个国际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目前,广州市已经成为世界大都市协会正式会员城市。
7.交通
广州是华南地区的海陆空交通中心。
羊城通
羊城通是广州一种电子收费系统,卡片的大小和信用卡相同,内置芯片,使用时把卡片放在接收器上即能完成付款过程,可用于广州市的公共汽车、的士、地铁、渡轮等公共交通工具付费,广州地铁为羊城通使用者提供单程票车资的9.5折乘车优惠.羊城通也可以在某些指定超市、快餐店及全线7-11便利店消费结帐,作用类似于香港的八达通。
摩托车禁令
从2004年5月1日开始,广州市分三阶段禁止摩托车在市区行驶。第一阶段,自2004年5月1日起,除上、下班高峰期外,在中心城区部分路段禁止摩托车行驶;第二阶段,2006年1月1日起,全天24小时在东风路、解放路、人民路等中心城区主干道禁摩;第三阶段,2007年1月1日起,全天24小时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全面禁摩。另外,还禁止电动自行车上牌、行驶。
7.1.海运
中G第三大港口广州港,是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南地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和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现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年货物吞吐量达1.67亿吨。
黄埔新港和新沙港位于广州东部、珠江的出海口,均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莲花山港、南沙港、广州开发区穗港码头和增城新塘港已开通往返香港的客、货轮,花都区开通往返香港的货轮。
内河可沿东、西、北江航道沟通广东省各地和广西省,与100多条河道相连接。
7.2.陆路运输
铁路有京广复线、广茂线、广梅汕线、广深线、广九准高速铁路,还有建设中的广珠澳铁路、武广客运专线,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
公路运输已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105、106、107、324、205国道为骨架,以三道环线为系带,连接各条国道,贯通广东省内97%以上的县、市、镇,并接邻近省市的公路网络。市交通设施和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很快。目前已初步建成城市快速交通骨架网:内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新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华南南路一期工程、广园东路以及四条内环路放射线。
广州城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481万人次。规划制定共七条线路的快速轨道网络交通方案,其中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四号线中的大学城专线已投入营运;预计2006年底三号线全线开通,四号线开通新造-黄阁段。
7.3.空运
广州白云机场是中G三大国际机场之一,旅客吞吐量居全国前列。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是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是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级枢纽机场。规划到2010年旅客吞吐量为25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为100万吨。
8.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增长,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20多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4%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5000美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广州已成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
8.1.农业
广州农业以“高质、高产、高效”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主体。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也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广州农业正向现代化都市型农业转变。
8.2.工业
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南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制造中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门类齐全、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有一定基础、综合配套能力、科研技术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强的外向型现代工业体系。全国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广州就拥有34个。广州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1/3。汽车制造、电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轻纺、食品、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升级换代,以电子通信、家电、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领头的许多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广州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8.3.外贸
广州作为中G最早对外通商贸易的口岸,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享誉全球的中G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在广州举行,以规模最大、时间最久、档次最高、成交量最多而荣膺“中G第一展”的称号。新建成的广交会场馆——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将把“中G第一展”提升到世界级博览会的层次。
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是目前世界第二大、亚洲第一大的会展中心。其总用地面积70万平方米,其中首期用地面积约43.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9.5万平方米,是一座能够满足国际级商品交易会、大型贸易展览、大型国际会议等需要的多功能、综合性、高标准的际会议展览中心。
8.4.商业
广州的商业网点多、行业齐全、辐射面广、信息灵、流通渠道通顺。全市拥有商业网点10万多个,为全国十大城市之冠。大型购物商场、大型货仓式批发零售自选商场、灯光夜市、集贸市场等构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网络。
8.5.旅游业
广州的旅游业具有集旅游、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服务的格局。众多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使游客流连忘返。色、香、味、形俱全的粤菜及中外各色风味饮食,为广州带来“食在广州”的美称。拥有多家五星级酒店和众多不同档次的宾馆、旅店。 “广州一日游”已成为广州旅游的特色品牌。
8.6.金融保险业
广州是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市场活跃,是华南地区融资能力最强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外资银行第二批放开准入的城市。金融机构发展迅速、门类齐全;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外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金融业务规模日益扩大,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资金容量不断扩大,种类增多。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分行和办事处超过3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广州设立的分公司和办事处超过10家。
中G人民银行在广州设立广州分行。
8.7.房地产业
广州房地产业(包括住宅、商厦和写字楼等)的综合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而稳定地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来源比较充足,市场化程度较高;多年来市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持续高强度投入,各种居住生活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使广州房地产业发展结构更趋合理。
8.8.电信业
广州是华南地区信息中心,拥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我国长途电信业务三大出口之一,也是全国互联网三个核心节点和国际出口之一,更是国家互联网三大交换中心之一。目前广州市已建成了高带宽、覆盖全市、可靠安全、技术先进和服务种类齐全的优质宽带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光纤铺设到小区及部分商厦,并建立了宽带数据、交互式视频等业务平台。广州市话程控化、市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9. 军事
广州是广州军区驻地,是华南军事重要基地。
10.教育
广州是华南地区最多高校的地方,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都在广州市区内.
11.历史沿革
广州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百越”人创造了岭南地区的岭南文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治在番禹,辖4县。郡尉任嚣筑“任嚣城”至今已有2213年历史。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建筑了“周十里”的赵佗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平南越国,分南越国土为南海等九郡,南海郡治在番禹。吴黄武五年(前226),孙权建立交、广二州,合浦以南为交州,以北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起。后梁贞明三年(917),清海军节度使刘龑在广州建立大越国,国号为汉,史称南汉。清顺治三年(1646),朱聿在广州自立为帝,年号绍武,史称南明。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成立,孙科任广州市第一任市长。这是广州建市之始。1938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广州,开始了长达7年的沦陷时期。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叶剑英任市长。1954年中央决定撤销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六大行政区,广州市归广东省领导。1960年9月20日,广州市开始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
广州古称“楚庭”,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生活在这里的“百越之族”就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来往甚密,当地人以“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
古代广州曾是三朝古都,汉初时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国;到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又建有“南汉国”;另外,文学名著《桃花扇》中提到的“南明”王朝(建于明朝末年,该政权仅维持40天)也在广州建都。 广州是一座充满现代感的大都市,既充满活力,又保留着悠远的古风,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市井风情与现代都市景观相衬托,是一个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广州在远古时曾是一片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如今这里仍是植物的王国。华南植物园、云台花园、流花湖公园、人民公园、麓湖公园、东山湖公园等充分展现了南国的园林特色,市郊还有从化温泉风景区、从化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芙蓉嶂风景区等等。
当地的主要人文景观有南越王墓、镇海楼、西关大屋、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等,可供后人缅怀先人的英雄事迹。
重要数据
简称:穗
位置:地处中G大陆南部,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背靠白云山,珠江穿市而过,东江、西江、北江——珠江三大支流在此汇合流入南海。
面积: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443平方公里。
区划: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南沙区、萝岗区、番禺区、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市。
市花:红棉花
市树:木棉树
市鸟:画眉
区号:020
邮编:510000
景观:白云山、越秀公园等
旅游景点:
白云山 华南植物园 麓湖公园 萝岗风景区 云台花园 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
光孝寺 石室圣心大教堂 越秀公园(越秀山) 镇海楼 流花湖公园 兰圃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三元宫 广东省博物馆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广州文化公园 中山纪念堂
五仙观 国民党“一大”旧址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广州动物园 香江野生动物世界 莲花山
[市名之由来]
广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颁布的6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这里的“百越”人民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已有来往,特建“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三个郡,郡下面设县。其中南海郡管辖番禺、龙川等四个县。
南海郡治,即政治、军事机构所在地,设在这里,当时称蕃禺,并在此建城,此为广州建城之年。公元226年(吴黄武五年),东吴孙权由原交州分出南海、苍梧等4郡,新设置广州,因州治原在广信(今梧州、封开一带),广州之名取自广信的“广”字。交广分治后,广州州治迁到番禺,广州之名由此而来。

连江县的社会

新中G成立后,国家、集体、个人在县城建造大量房屋和更新城市基础设施,尤其1984年以来,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入了建房高峰期,用地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随着该县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连江对外联接通过增至5条,一步跨入“高铁时代”,成为福州市规划的大都市区的组成部分。县城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5.8平方公里扩展到2010年的13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已达27平方公里,县城公园面积从2000年5000平方米扩大到2010年的12万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努力构建一个有活力、生态型、有滨江山水特色的宜居城市。坚持“向东向南沿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完善城市的县域服务中心功能,中心城市形象明显改观,城市构架有效拉开,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人民广场、江滨公园、玉泉山公园、“五大中心”、连江火车站及站前广场投入使用,马祖路、文笔东路、金安路等新区路网基本完工。健全完善、园林景观、水体管网、亮绿工程等市政设施设施,以路网的不断延伸拉开城市框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健全提升城市品位。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县域中心城区建设。对接福州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县域中心城区规划,科学整合凤城、敖江、江南资源,有序推进向浦口、东岱拓展,完善城市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各类发展规划,提升城市产业水平、人口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中心城区管理,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整体推进”思路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推动城区向东向南沿江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城市主干路网,扎实推进丹凤东西路、文笔路、北江滨东西路、南敖江路、朝晖路、南江滨路、敖江路四期、连江火车站、琯头江滨大道等路网建设,做好104国道的过境道改造工程的前期工作,拓展城市发展框架。健全完善市政设施、园林景观、亮绿工程等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品位。 连江的风俗人情淳厚朴素,独具特色。传承文明的节日习俗、地域浓郁的生活习俗、源远流长的生产习俗、独具色彩的人生习俗以及会聚人文底蕴的交际习俗,共同构成了连江风俗人情的基本内容。
【主食】
该县主食以稻米、甘薯为主,杂以麦和豆类。沿海地区以甘薯为主,杂以米、麦、豆类,多数早餐稀粥,午、晚餐干饭。农忙时三餐均为干饭,午前午后各加点心一餐。沿海渔民渔汛季节,爱吃糯米干饭或大米、地瓜稀饭,饮家酿酒。副食品主要是:各类蔬菜、豆制品、肉类、蛋品和海产品。佐料有花生油、茶油、菜油、猪油、酱、鱼露(虾油)、糖、醋、酒、盐等。新中G成立前,一般居民一日三餐粗饭淡菜已很满足,逢年过节或喜庆之事,才宰鸡杀鸭做几道菜肴。新中G成立后,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食以大米为主,杂以面粉和复制品。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收入日益增加,饮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肉类、蛋品、水产品、奶品逐渐增多,粮食用量逐渐减少。富裕之家开始讲究三餐营养搭配。
【风味小吃】
连江县风味小吃丰富多彩。主要有鱼丸、扁肉(馄饨)、肉燕、肉面、拌面、牛杂、卤味、油饼、麻蛋(麻球)、蛎饼、锅边糊、炸芋糅、春卷、煎包等上百种。连江鱼丸、鱼面,历来名闻遐迩,享誉海内外。鱼丸以新鲜鱼剁碎拌薯粉为壳,以瘦肉等为馅,捏成乒乓球大小丸状,富有弹性,香脆可口,畅销福州及各县。20世纪80年代后在上海成为抢手货,风靡外滩。鱼面,以新鲜鱼剁碎搅拌薯粉手工制作而成,松软香脆,是酒席宴会常用佳肴。20世纪80年代后,流行药膳小吃,在禽畜肉类或鱼类中加枸杞、当归和桂圆等补品或中药炖煮。
【嗜好】
连江县群众历来喜欢饮茶,当地产的绿茶以清明、清明前采摘的“清明茶”、“明前茶”尤受欢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饮用可乐、果汁等饮料。20世纪80年代后咖啡成为待客上等饮料,并时尚矿泉水,但茶仍为主要饮料,中、老年人尤喜饮茶。
县内百姓喜饮家酿酒,以橘米黄酒为主,沿海夏天多饮地瓜烧制的白酒。20世纪80年代后啤酒消费呈逐年上升势头,饮酒习惯有所改变。
【服 式】
清及清前,汉族男装多上为对襟衣,下为扭裆裤;女装上为偏襟衣,下为扭档裤;殷富商绅及教师才有穿长衫、马褂。衣裤布料多系手织棉布和苎布,色调单一,蓝、黑为主;少数人用丝、绸、缎等缝制。畲族服装独具特色,男服与汉族基本相似。只在衣襟和袖口饰以镶边;女上身着凤凰装,襟、袖都用五色花线镶边,腰束红蓝相间带穗的丝织彩带,肚前围四方绣花镶边围身裙;下身穿短裤,腿裹红布条。
民国时期,城镇开始流行中山装、学生装和女旗袍。布料有卡其、斜纹、府绸、香纹纱、阴丹士林、厂布、呢绒、哔吱类;少数人开始用羊毛线编织衣裤。
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除传统款式外,新添有:列宁装、工作服、捷克衫、棉衣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流行草绿色、黄色、灰色的军式便装和军大衣。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注重服装的质料、色调、款式和名牌,男女服装不断变化,色调鲜明多样,有西装、运动服、皮衣、风雪衣、外套、蝙蝠衫、牛仔衣、羊毛衫、兔毛衫、夹克衫、呢大衣和新式旗袍等。裤式有:喇叭裤、直筒裤、西裤、健美裤等。裙式有;百褶裙、三角裙、背带裙、背心裙、牛仔裙、超短裙等,连衣裙曾风行80年代中期。各种服装用料有:晴纶、毛料、人造丝绸、人造革和真丝、皮革等。
【鞋式】
清末,男子穿圆口布鞋,农村普遍穿木屐,夏夜走路响声清脆。女子穿圆口绣花牲,老妇穿小脚尖头绣花鞋,平时农妇多穿草屐。民国初期废除女子缠足,年轻的女子不再穿绣花鞋。男子开始时尚绑带球鞋、雨鞋,少数富家男子穿皮鞋。新中G成立后,鞋类款式随生活水平提高逐渐变化,有球鞋、雨鞋、解放鞋、松紧带鞋、皮鞋、塑料凉鞋、各式仿皮鞋等。20世纪80年代始流行旅游鞋、登山鞋,但最普遍的还是皮鞋和塑料凉鞋。农民下地劳动开始穿长筒雨鞋。
【发型】
清代,汉族男子前额剃光,后脑勺留长辫,盘头而束,戴碗帽。未婚女子齐眉梳单长辫;已婚女子梳髻。清末,境内革命党人已先剪辫,至民国时男子普遍剪辫。男式发型多“海军式”,戴呢帽。子发式有齐腰双长辫、羊角辫。畲族女子发式别具风格:未婚结发辫,已婚梳凤凰冠(螺式盘龙髻),发束绒线(年老扎蓝线、年轻扎红线)。新中G成立初,汉族中青年男子理“一片倒”和“三七开”发型。流行戴解放帽或工程帽,老人剪平顶发型。戴风帽、猴帽、棉帽。老年妇女皆梳髻戴黑绒帽。儿童戴风帽。20世纪80年代男子多理分头和平头,青壮年女子多为齐耳短发,有的烫发,少数青年男女讲究梳理港式、广式发型。
【首饰】
新中G成立前,女子梳髻时尚插银簪、银剔、银花、银耳扒,手戴银镯、银戒指,耳戴银耳环。富家女子戴金环、金戒指及珍珠、玛瑙玉镯、翠玉等首饰。畲族妇女喜插银钗、别银针,未婚女子戴耳环,已婚女挂耳坠。50~70年代,汉族女子已不时兴戴首饰。20世纪80年代后。女子戴首饰又开始普遍,也有男子佩戴饰品。
【行旅】
清代以前,连江县水路交通以乘木帆船、舢板为主。民国时闽江、敖江已有机动轮船。陆路靠步行。少数人坐轿或坐篼。新中G成立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短途仍靠步行,中长途多以自行车、汽车、机帆船、轮船代步。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十分普及,城乡男女上下班及下田劳动、送肥料、点心等均骑自行车。20世纪80年代中期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日渐风行。后期人力三轮车充塞县城,既载人又送货,直抵家门。出远门旅行则有汽车抵福州或马尾,然后再乘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到各地,十分方便。 连江的先民从外地迁移到连江这块钟灵毓秀的沃土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们选择敖江流域和丹阳、蓼沿、东岱、透堡等地的江河两岸土地肥沃的地方群居栖息。那个时期,人类已经进入母系或父系的氏族社会,开始磨制石器、制作石镞,制造弓箭,烧制粗糙的陶制器皿。
从全县文化遗址大普查来看,已发现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刀、石斧、石锛(古代人用石片磨制成的耕作器具)、石镞(古代人用石片磨制成的箭矢,即箭的前端部分)、石环以及印有方格纹、席纹、几何纹、篮纹的陶器和化石标本380多件,经福建省文物部门专家分类鉴定,确认是新石器晚期和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主要分布敖江、丹阳、蓼沿、潘渡、东岱、透堡等6个乡镇沿江、溪两岸30个村庄的荒山、岭地。其中东岱镇的云居山文化遗址面积最广,分布范围约10万平方米,是连江先民最多的聚居地。
古代窑址
窑址,是制作陶、瓷器皿的生产场地。连江早在南朝至宋代就开始发展陶瓷生产,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宋、元、明、清时代就已驰名中外,是福建省四大窑系之一。连江生产的陶瓷远销东南亚十几个国家,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还珍藏连江浦口龙窑生产的青瓷、白瓷和黑釉精品。
全县各地较出名的有江南乡的魁岐、己古窑址,官坂的塘里窑址,长龙镇的真茹窑址,透堡镇的馆读窑址和浦口镇的浦口窑址。规模比较大的为魁岐村南山窑址,分布五个山丘,范围4000多平方米,陶瓷场地堆积层厚度达3米。从该窑址采集到的瓷器有碗、碟、盏、瓶、罐等生活器皿以及支圈、匣钵、垫座等窑具。陶瓷纹饰有印花纹、凹弦纹、篾纹以及卷草花卉等形状。釉色有青黄、青绿两种,经鉴定为南宋至元代时期窑址。
浦口窑址,以龙窑(龙窑:砖砌窑灶,窑长3050米不等,窑首设灶口,窑尾设烟囱,窑中叠放坯具,形似长蛇,古名龙窑。)为主,共有36个窑,号称三十六龙窑而闻名,分布浦口镇公路两侧十几个山丘和现中学所在地,范围1平方多公里,是连江古代瓷器生产窑数最多、规模最大、花色品种最多样的窑址。生产的陶瓷有黑釉、灰白、青花等,兼以生产彩色瓷,工艺、风格独特,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器皿制作形式多样化,除碗、杯、碟、盏外,还生产工艺要求较高的长颈瓶、圆唇撤口瓶、鼓腹瓶等数十种花瓶产品,窑窑各具一格。经鉴定为南宋至明代时期的古窑址。浦口窑址和魁岐窑址,同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G和澳大利亚专家在定海湾联合进行水下考古,挖掘出土数千件陶瓷器,澳专家还实地考察了浦口龙窑,经分析、考证大部分是浦口龙窑生产的。
古沉船遗址
从闽江口至黄岐湾海域,古称甘棠港,是古今中外舟楫通航的主要航道,但由于古代没有航标设置,加上这里海域暗礁密布,船只夜航,经常触礁沉没。
据文物管理部门考察,先后在黄岐镇长沙村西南方1200米海域、筱埕镇蛤沙村东南方3500米海域和定海村250米海域发现11处古沉船遗址。从沉船点相继发掘陶瓷制品碗、壶、钵、杯、罐,端砚,铁炮,铜铳等水下文物3000多件,经鉴定系宋、元、明、清时期的沉船遗址。
1990年3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研究员柯莱德·克拉克和西澳大利亚海洋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吉米·格林、技术员罗伯特·理查德,会同中G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研究员张威以及国家文物局文物处考古人员,在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和连江县文化局的配合下,带领中G第一代水下考古班学员11人,进驻该县筱埕镇定海村,对周围300米海域进行为时三个月的水下考古,摸清了该海域9处古代沉船遗址,从海底挖掘出陶瓷器皿等文物2000多件,以及许多沉船的残板,并拍摄了海底沉船分布地点和海底文物的录像,测绘沉船点与文物分布地形图,对沉船位置进行了定标、定点,成功地完成了定海水下考古任务。中澳双方联合撰写了连江县定海水下考古学术论文,当年11月在《世界考古学报》上发表。
1975年还在敖江大王宫出土了独木舟,现珍藏于福建省博物馆。 连江文物蕴藏量丰富。20世纪50至60年代开始征集和发掘部分文物。70年代后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征集和发掘工作,至2005年连江博物馆珍藏文物达4000多件,其中G家二、三级文物达2000多件,位列福州市五区八县之首位。
文物品种有石器、陶器、瓷器、金属器、玉器、木雕、石刻、文具、货币、布帛、砖瓦、族谱、拓片等类别。大部分文物是从民间、寺庙、古墓葬、建筑工地、水下沉船遗址等征集或挖掘而来。
1993年3月凤城镇玉山挖掘1座宋代古墓,出土铁牛、石砚、石俑等文物97件。1997年6月县文物部门配合B京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冯铭生对浦口宋代古陶瓷窑址进行考察、鉴定,采集100多件古陶瓷标本。1981年5月凤城北门群众建房挖基时发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连江铸造铁炮2尊。同年8月,东湖镇东塘村在荒废已久的何姓花园里挖掘出一坛古钱币,重达150公斤,其中有30多件宋代古钱币,系珍贵文物。1987年定海小学少先队员,先后捐献出宋至清代陶瓷文物800多件,学校设立文物展览室,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8年县文化馆配合福州市文管会,在筱埕镇大埕口村发掘晋代古墓葬3座,征集出土文物21件,其中陶瓷鸡首壶属罕见的文物珍品。
1990年在定海村征集“国姓府”(即明朝皇帝赐郑成功朱姓,故郑成功以“国姓”为标志,如“国姓府”、“国姓船”、“国姓壶”等等。)铜铳1件,经鉴定系民族英雄郑成功水师船所使用的小型火炮。珍藏在连江县博物馆,其复制品在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展出。 古塔和古桥是连江标志性建筑。
古塔:古塔主要有唐代天王寺瑞光塔、元代云居寺普光塔和明代斗门寺含光塔。
古桥:连江水陆交通便利,境内多河流,3公里以上溪流多达73条。据县志记载,连江有古桥149座,后随历史变迁,或毁于水火,或毁于战乱,或为现代公路桥所替代。幸存下来的46座古桥中,建于宋代的有8座,元代的有2座,明代的有6座,清代的有19座,年代失考的有12座。较为有名的有县城的通济桥、蓼沿的朱公桥以及官坂的塘边桥。

有谁知道福州连江县好的房产中介

万里信息桥

请问朋友们谁知道中介公司电话号码

你想知道哪类中介的公司的电话?如果是自己办理什么业务的话,直接联系营业厅,最好不要再通过中介,如果有必要找中介的话,最好去百度搜索一下,找一家信誉可靠的。